香港能否成為文化之都?

西九的用地,三年又三年地空置,除了營運及管理的人才問題外,社會人士亦批評政府沒有藝術教育和普及的政策。即使有紐約和倫敦般的硬件,再配上一流的管理人才,但政府仍沿用現有的政策,沒有長期的觀眾,而社會對藝術認識仍非常有限的情況下,香港要成為如紐約和倫敦水平的文化之都仍會是遙遙無期。

實則, 政府有藝術教育和普及的政策,只是由始至終,事倍功半,成效一般。例如,在文化中心欣賞由政府資助的香港管絃樂團的演出時,很多時都會見到一批中學生在欣賞。他們都在寫一些筆記,因為他們來欣賞的目的是要交功課。再細心一看,大部份其實都是在不耐煩地坐著,還不時製造一些噪音影響其他觀眾。興趣也未有培養出來,只希望音樂會可以快點完結。交過功課,又有多少個會成為長期的觀眾呢?

與其花資源去進行廣泛但表面的藝術教育和普及而沒有多大的成果,政府其實可以改變政策,集中資源,教育及培養一批已經對藝術有基本認識及興趣,但卻不是長期觀眾的市民,使該批市民對藝術有深層次的認識和了解,繼而透過這批新增的市民去加大長期基本觀眾的數量。當基本觀眾數量達到群聚效應要求的數量,藝術欣賞及參與會變成一種潮流,而政府再推行任何廣泛的藝術教育和普及政策時,便會事半功倍了。